乌头根结线虫病的危害及防治

发布时间:2021-11-18  浏览量:0

危害情况及症状:被害植株地下部须根上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根结,呈念珠状,根结上又长出不定毛根,这些毛根尖端再次被线虫侵染,形成小的根结;根结和细毛根上附有很多土粒,难以抖落。侧生的块根上也生有根结。地上部植株矮小,叶色变浅,底部叶片早期脱落,植株一般不会枯死。

病原:乌头根结线虫属垫刃线虫目,异皮线虫科,根结线虫属。成虫雌雄二态型。成熟雌虫呈鸭梨形、葫芦形或桃形,乳白色,体长360——850微米,体宽200——560微米。雌虫没有胞囊阶段,内寄生。卵贮存于从阴门分泌出体外的棕黄色胶质卵囊内。成熟雄虫蠕虫状,灰白色,体长1060——1550微米,体宽28——40微米,头略尖,尾短而钝,有2根棒状交合刺。卵长72——130微米,宽30——45微米,肾状,包于卵囊内。卵囊不规则形,附于体后,初为白色,后变为棕黄色。幼虫侵染期(即第二期)体线状,无色透明,吻针呈大头针状,体长280——580微米,体宽12——23微米。第二期幼虫钻到根内定居后开始发育,最后发育后雌雄成虫。

发病规律:乌头根结线虫在北方1年发生3代,以卵和幼虫在根结中或遗落在土壤和粪肥中越冬。翌年春季,当平均地温为13℃c时卵开始发育至第一期幼虫,第一期幼虫在卵壳内进行第_次脱皮,变为第二期幼虫。第二期幼虫破壳进入土壤中,在平均地温12^以上时即侵入根内危害,形成根结。幼虫蜕第二次皮称第三期幼虫,此期可分出雌雄。蜕第三次皮称第四期幼虫,蜕第四次皮变成虫。雌虫定居原处危害繁殖,不再移动。雄虫则离开根结到土壤中,再寻找其他根结的雌虫进行交配。雌虫交配后产卵,卵聚集于棕黄色的胶质卵囊内,以后随残根留在土内继续孵化危害。各代发生期及所需天数:1代5月下旬至7月上旬,50——60天;2代8月上、中旬,32——46天;3代10月下旬,44——56天。乌头根结线虫有耐长期水淹的能力,但不抗干燥。耐寒性强,_般寒冷和冰冻对线虫的杀伤作用不大。幼虫侵入所要求的土温范围是11.3——34℃,最适温度为20——26℃,高于26℃则不利侵入,致死温度为45℃。土壤田间持水量达20%以下和90%以上时均不利于侵入,70%左右最适宜。质地疏松的土壤或沙土地内发病严重,黏土地不利其生长发育,发病较轻。常年连作,会使土中的线虫不断积累,危害加重。地内杂草丛生,也会使土中线虫数量增加,因为杂草寄主的存在,有利于线虫的生长和繁殖。

防治措施:

轮作:附子与玉米、高粱、谷子、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,能减轻土壤中的线虫密度。轮作年限越长,效果越好,注意不能与根结线虫的寄生植物轮作。

种根处理:乌头种根带有根结线虫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1,种植时应尽量剔除带有根结的种根,并在下种前用25%克线磷乳油250倍液浸种根30分钟,晾干后下种。

药剂土壤处理:每亩用滴滴混剂原液30——40千克,于播种前10天施入土内20厘米处,并立即盖土压平。也可用5%克线磷颗粒剂5千克于播种时施入播种沟内。也可用40%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1千克加细沙适量撒施于播种沟内。